王磊
松江大学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广富林文旅分公司党支部书记
松江区叶榭镇堰泾村驻村指导员
2019年6月,全市选派驻村指导员支持薄弱村发展,来自松江国资企业的王磊就是其中一位,在他循序渐进地打造下,堰泾村开始一天一天“红”起来。
红色情结讲出来
王磊从报到第一天开始,就一头扎进堰泾村的房前屋后和田间地头。没几天,他就和村民打成一片,聊的话题也越来越广泛。村民老姚问:“小王啊,你放着好好的酒店总经理不做,干嘛要来村里当农民呢?”其实不但老姚想知道,很多村民也有同样的疑惑。王磊放下手里的工作,认真地进行回答,“我本就是村里出生,而且是出生在‘党员之家’呢!爷爷是一名村支书,爸爸妈妈都是党员,我和妹妹也都是党员,我来村里就是要通过基层党建来为乡村振兴出力的。”
红色故事挖出来
听说指导员是来村里做乡村党建的,几个老党员来了兴致,纷纷主动提供所知道的革命信息,“这里曾有地下党组织,镇里的第一个党员蒋三大就是我们村的”,“村北头有位顾老师,他的父亲是一名烈士”,“我听说地下党在这里开展过农民暴动,可厉害了”……虽然大家提供的信息比较零散,但他都是认真地提问着、记录着。与此同时,王磊也坚定了通过挖掘红色历史来开展乡村党建的工作方向。
在随后的一段时间里,王磊除了熟悉村里事务性工作外,几乎每天都跑在外面,不是去史志办、档案馆查阅资料,就是去老党员家里了解信息。只要回到村委会,他的办公桌那里总是传来噼里啪啦的打字声。原来,他每次收集到新的信息,都会第一时间进行整理汇总,“很多历史材料都是手写的,有些字迹模糊,有些存在纰漏,整理汇总后才能更好相互印证,才能还原真实历史”。三个月下来,王磊积累了素材十多万字,叶榭地下党支部一些不为人知的革命细节逐渐显现。
红色长廊造出来
“素材有了,必须在村里找一个地方进行宣传展示”,王磊把这个想法向村班子提出后,大家都非常认可,一致同意借助人居环境整治的契机把项目落地,这项工作的担子自然落在了指导员的肩膀上。组织越是信任,王磊说他越是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他一边对历史信息进行反复斟酌,确保展示内容的严谨性,一边联系设计公司进行方案筛选,并跟进整个项目的施工过程。2019年底,系统展示本村革命历史的“红色堰泾”党建文化宣传长廊顺利落成。作为松江区“四史”现场教育基地,这里已经先后接待了区内外八十多个党组织,党员2000多人。每次有团队到来时,指导员就变成了讲解员,在他生动讲述下,很多人第一次知道了本村的革命故事。
红色书籍写出来
在进行地下党员革命故事挖掘的过程中,王磊不放过任何细节,他曾找到过一张2004年从武汉寄过来的明信片,署名为“萧望”,这极有可能是一位当年活跃在叶榭的地下党员。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王磊拨通了明信片上的电话:“您好,请问您是不是有一位家人叫萧望,来自松江叶榭?”对方有些茫然,当听到王磊正在收集红色素材时,给出了重要信息:“萧望是我父亲的化名,他本命黄自能,现在已经去世,但是他生前写过一些随笔,我们可以提供给你。”就这样,他先后拜访到19位地下党员的后人和多位知情人,为红色书籍的编撰提供足够支撑。后来,在叶榭镇党委的支持下,《红色堰泾》编委会正式成立,划拨了专项经费,配备了专业人员,很快完成了初稿的书写工作,这是区域首本地下党员传记书籍。
红色路线开出来
有一天,王磊神秘地对大家说,“堰泾村要来客人啦,大家要做好准备哦”。原来,他要发挥自己的文旅优势,把旅游团队带到村里来。对于目标客户,他也是非常清晰,那就是亲子团队,“红色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代际互动还可促进乡风文明”。经过反复摸索,他开发了一条涵盖从春耕到秋收等多种内容的沪郊红色亲子旅游路线,把插秧、摸鱼、割稻子、扎草人等融入其中。对村里的老人来说,这些都是司空见惯,但对城里的孩子来讲,这些都是极具引力,每个周末都有几十组家庭自驾来此,宁静的小村庄从此热闹非凡。
红色手礼推出来
“来村里的人多了,带走的不应该只是红色故事和游玩体验,还应该带走我们村的产品”。王磊又有了新想法,他要通过党建联建,把村委会、家绿和幸福老人村进行整合,打造本村大米品牌,带动村民致富。虽然村里有意愿,但是推动很困难,农场主首先打起退堂鼓,“事情是个好事情,但是准入标准太严格,我们没有信心”;家绿方面一肚子苦水,“为堰泾打破固有合作模式,我们背负的压力太大”;幸福老人村也皱起眉头,“我们是个非盈利组织,让我们去卖产品太为难”。“遇到困难就要发挥集体的力量,办法总比困难多”。王磊一方面和村班子开展多次专项讨论,一方面积极寻求各方帮助,在经过多轮沟通后,项目终于有了突破,“镇里会通过合适的方式进行支持”,“幸福老人村愿意腾出场地进行产品展示”,“家绿全力支持堰泾村党建联建工作”,“我们愿意把最好的地块拿出来,种植家绿幸福米”,所有困难被一一化解,本村第一款红色伴手礼终于从构想变成了现实。
从红色故事、红色长廊、红色书籍,再到红色路线,红色手礼,堰泾村一路“红”起来,《新民晚报》、《文汇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先后进行报道,堰泾村开始被冠以松江“红村”的美誉。建党百年之际,我们都相信在红村精神的引领下,堰泾村必将焕发新生,实现从产值、颜值到气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