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农村政讯网!
农村政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农村天地> 正文

我与家乡乘风破浪|蒲桃:办好村中事!乡村振兴正当时

日期:2025-02-06 作者:佚名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农村厅

  农业兴,则乡村兴;农民富,则国家富。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推进,农民这一群体正悄然发生变化,一群满怀激情与梦想的“新农人”纷纷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在这片广袤无垠的乡村舞台上尽情施展才华。
为全方位展现“新农人”风采与魅力,提高“新农人”的荣誉感与自豪感,促进“新农人”之间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广西云从2024年12月起推出“我与家乡乘风破浪”主题系列报道,展示更多兴农成果,共同为广西乡村振兴事业添砖加瓦,续写辉煌。

  

  

  

  在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大良村,时常可以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忙前忙后,“有困难找‘蒲副’!”村民口中的“蒲副”就是大良村挂职副镇长蒲桃。

  2021年开始,蒲桃挂职大良村,她迅速转换角色,沉下身心融入群众,与村“两委”干部齐心协力,让大良村从一个“落后生”逐步发展成为“示范生”。“没有什么秘诀,就是把村里的事情办好。”初见蒲桃,她扎着马尾,看上去精神干练。“事办好了,村子自然就兴旺了。”

  

  筑巢,村貌“靓”了

  大良村地处博白县城东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客家村落,村内有一座特别的建筑,名为水楼,是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21年,异乡旅居六年归国的大良村村民李慎西在水楼开办了“李氏开国小学”,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语言学家王力曾在此任教。

  蒲桃是土生土长的桂林人,了解并享受过文旅产业带来的红利,经过走访,一个改造村貌、发展文旅的蓝图在她心中逐渐形成。在与村“两委”干部研究讨论后,确定了“筑巢引凤”的乡村改造方案,“我们想充分利用村里的客家历史文化资源,打好乡村风貌改造的主动仗,再吸引企业入驻,发展文旅产业,带领村民致富。”

  

  

  水楼。记者 梁菁惠 摄

  

  风貌改造需整体设计规划,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说服村民让房让地?

  蒲桃与村“两委”一个屯一个屯召开“板凳会”,但连开几场,成效甚微。之后,蒲桃便和村干部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

  当时,村“两委”想利用村民德叔家一块3亩的龙眼地,改建成王力诗词文化园,可德叔不同意,甚至不愿意搭理。蒲桃连着登门拜访,与老人家聊家常,讲集体,讲长远利益。在得知德叔儿子失业在家的事情后,蒲桃主动帮助解决其就业问题,终于,德叔不但让出了龙眼园,还带动家族里的其他人配合风貌改造工作。

  “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蒲桃带领村干部从解决好一片绿化带、一段乡村路、一组污水管、一个厕所的具体问题做起。

  

  

  王力诗词文化园一角。记者 梁菁惠 摄

  

  通过统筹拨付资金、党员发动、能人带头、群众自筹等方式,村“两委”筹集建设资金1000多万元,实施村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文化“六化”工程,完成村道硬化、排水排污、改水改电等项目。

  新的变化悄然发生:脏乱差的垃圾场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4个垃圾分类亭,亭内整齐排放着四色垃圾分类桶;泥泞不堪的村路变得宽敞平整;臭烘烘的排水沟变成带有景观的水渠;村民文化广场、客家风情宣传长廊、健康步行小道……村子面貌焕然一新,行走在大良村,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景。

  

  

  行走在大良村,目光所及之处皆是景。记者 梁菁惠 摄

  

  引凤,村民富了

  巢筑好了,如何“引凤”成了首要问题。

  蒲桃邀请多家企业到村内洽谈,想以出租、入股等形式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建厂,但一些企业因资金紧张暂时无法达成合作。陷入僵局之时,桂林银行的融资来了,蒲桃与桂林银行多次深入交流,通过桂林银行成功帮助企业融资200多万元。

  大良村采用“党总支部+村集体+合作社+企业+村民”的合作模式,成立村级集体经济合作社,将废旧房屋、猪圈改造成编织厂、电子厂等;组织动员群众以资金、土地、住房等入股,建成村集体经济合作企业6家,吸引企业入驻180多家,提供就业岗位1000多个。

  大良村把百年水楼、特色农产品展销馆、王力诗词文化园、大良村文化艺术中心等串联起来,对特色餐饮、休闲观光、文化教育、特色民宿等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出一条专属于大良村的客家文化旅游产业链。

  

  

  王力书吧成了游客喜爱的打卡点之一。记者 梁菁惠 摄

  

  越来越多企业开始进村落户,越来越多游客涌入大良村,大良村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村民们看在眼里,甜在心里。“德叔的爱人还在村里支起小摊,卖甘蔗和糖水,补贴家用呢。”蒲桃告诉记者,村民欣喜地跟自己说,原来真的会有人来村里旅游,蒲桃也从村民口中的“桂林佬”变成了“阿蒲妹”。

  近两年,大良村大力发展四季蔬菜、特色水果、中药材、花卉苗木种植等富民产业;投资500多万元建设以桑为主的水果采摘园、120多亩蔬菜基地及50多亩苗圃基地,配套建设以客家桑葚酒为主题的南流湾桑葚酒展示馆,拓宽传统销售渠道,发展电商经济,与桂林银行、桂果果商贸公司合作,推动线上线下销售,年销售额超800万元。

  

  

  蒲桃走访企业,与村民交流。记者 梁菁惠 摄

  

  如今,大良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17年的4.1万元提升至27万元,近两年共接待游客100多万人次,相继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等多项国家和自治区级荣誉称号,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点。

  对未来,蒲桃信心十足:“这只是起点,要努力把村子建得更美,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人才是基层的“细胞”,是推动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关键力量,乡村振兴既需要返乡创业的专业人才,也需要一心扑在村寨中的基层干部,为村民排忧解难、给乡村发展出谋划策。

  深扎田间地头的蒲桃是乡镇干部的缩影。看到他们,我们有理由相信,乡村振兴的美好愿景会一步步成为现实。

  


原文链接:http://nynct.gxzf.gov.cn/xwdt/cyfp/t19501110.s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村政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村政讯网 nczx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