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农村政讯网!
农村政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三农透视> 正文

长春市各地从容应对“适时晚收”一线调查

日期:2023-10-24 作者:佚名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眼下,长春市秋收总体进度过半。不过,今年秋收来得有些迟,记者在农村走访时发现,很多玉米地刚刚开始收割。为什么今年秋收比往年来得晚一些?各地是如何从容应对适时晚收的?带着疑问,记者走进长春市各地的村镇、农田一探究竟。

  “再有几天,我们合作社的1000多公顷地就全收完了!”10月18日,榆树市环城乡的农田里一派忙碌,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的7台大型收割机向最后的秋收地块进发。望着收获后的农田,合作社负责人马占有说,“合作社的服务范围,覆盖了4个乡镇、街道的几十个村。虽然今年的秋收比以往稍晚,但好在土地连片、农机给力,很快就赶上了进度,啥事儿也不耽误。”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全力抓好粮食生产,要稳住面积、主攻单产、力争多增产。”土地连片成规模,集约化生产经营省时省力、无缝衔接;大型机械开进田,提升收获效率、增产潜力;新型经营主体的服务,让今年的秋收更轻松;“智慧秋收”的出现,让数字化收粮成为可能……秋收时节,田间地头上演一幕幕“秋田新事”,为长春市“迟来的秋收”增添了亮丽底色。

  “零碎”土地连成片——打破集约瓶颈做“减法”

  收粮、运粮、储粮……时至深秋,按理说是农民一年中最忙碌的季节,可在榆树市五棵树镇广隆村,本应忙碌的村庄却几乎看不到农民紧张秋收的身影。“地早就不种了!”村里的“上班族”靳亚民笑呵呵地说,“种了一辈子地,现在种地最省心。两垧地交给合作社,我腾出时间在外打工,秋收时也不用回家收地。”

  或流转、或托管、或入股,多种形式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经之路。既有土地又打零工,既搞副业又能增收,这在广隆村已不是新鲜事,全村900余公顷土地中,800多公顷实现连片种植、统一收获,极大提升了秋收作业效率。

  “地还是那些地,但秋收方法不一样。过去土地零散,不好开展规模化作业,将‘旮旯’地块集聚,才能释放规模效应。”广隆村党支部书记丛百元对土地规模化经营深有体会,“土地‘团聚’减少了100多个零散地块。依托专业化合作社和现代化农机,只用20天时间,村里就能完成秋收工作。”

  土地连成片,将过去“零碎”的土地集约化管理,秋收时间、收获水平得到了优化和提升,为农业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末,长春市农村土地流转比例超过57%,土地成片让秋收季跑出了“加速度”。

  当“小农经济”的限制被打破,“大农业”的轮廓便开始显现。“今年合作社经营土地面积达到650公顷,这让大型农机有了施展拳脚的机会。”从成立初期的十几台(套)农机到现在的上百台(套),土地规模经营与农业机械化水平相辅相成,“今年,合作社每天都能完成几十公顷地的玉米秋收。”广隆村天雨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说。

  土地规模化经营,有效破解了土地碎片化制约农业现代化的问题。着力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土地集约方式,最大限度让利于民,调动了农民参与土地集约的积极性,这将成为未来发展粮食生产“统种统收”的有益探索。

  田里上演“农机秀”——机械化收割缩短“进度条”

  阵阵轰鸣声响彻田间,大型收割机来回穿梭作业,所到之处,一垄垄植株连同玉米穗被卷入“腹中”,眨眼间金灿灿的玉米粒倾泻而出,通过管道输送到转运车里……金秋时节,农安县黄鱼圈八里营子村的一片田地里,农安县宗光农机专业合作社很快完成了几公顷地的玉米收获,收割、摘穗、脱粒、装运、秸秆粉碎等工序一气呵成。

  仔细观察,在地头准备卸粮的收割机卸下的不是玉米棒,而是玉米粒,再看看收获完成的玉米地,几乎没有遗落的玉米。

  “这是6垄籽粒收割机!今年秋收比往年晚了10多天,多亏了这台大家伙,一台能顶上百人!”合作社理事长李宗光介绍,籽粒收割效率高、损耗低,每天至少能收割10多公顷。今年,宗光合作社的630公顷土地配备了1台籽粒收割机、3台大型收割机,原本一个多月的秋收工作量,现在20多天就能完成。

  机械化收割缩短了秋收“进度条”。今年秋收,长春市17万台(套)秋收机械陆续投入收获作业,各级农业部门通过合理调度,最大限度扩大机收面积。截至2022年年底,全市收获机械保有量达3.6万台(套),其中玉米收获机械2.8万台(套),水稻收获机械8000台(套)。

  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种粮大户和农机大户的不断增多,机械化收割已经成为秋收的主角,让秋粮从收到卖实现“不落地”。

  “减损就是增产!一旦秋收时间被拉得过长、作业环节过多,就容易造成粮食损耗。相反,机械化不仅省时省力,还降低了秋收成本,粗略计算损耗率将减少2%左右。”长春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以籽粒机收为代表的机收模式已成为该市秋收的发展趋势,实现了秋收机械化损耗低、效率高、节约用工的新突破,解决了农业全程机械化中的又一难题。

  秋收期间是农业机械使用的高峰期。长春市各级农业部门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和隐患排查,确保秋收有序出行、生产顺利进行。

  新型主体唱主角——社会化跨区服务显身手

  随着土地规模化经营的逐步推进,如何保证按时完成秋收,保证收获质量?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已成其中的“主力军”。依托粮食生产优势和农业扶持政策,长春市一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从单一的代收代储,向带动农民、技术指导、联结市场、跨区服务方向转变。

  在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原种场社区的一片农田里,跨区作业的大型籽粒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推进秋收进程。“我们合作社来自九台,今年将在这里完成上千公顷的玉米收获。”在一旁指挥作业的刘贺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贺介绍,这台籽粒收割机可同时完成收割、脱粒作业,效率是普通机型的3~4倍,每天能收割40公顷土地,很受当地农民欢迎。

  听了刘贺的介绍,围观农民随手抓起一把玉米粒看了看,“脱粒效果真不错,收得挺干净!”相比于传统收割,机械化收穗不但提高了效率,还省去了晾晒、脱粒入库等中间环节,“籽粒收割的玉米,可直接送烘干塔,烘干后就能卖粮了,也更方便日后的加工生产。”看着金灿灿的玉米粒装满车斗,农机手乐呵呵地驾驶着拖拉机离开了。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有效措施。今年,长春市农业部门充分发挥新型农机经营主体的作用,组织农机跨区、跨村屯作业,提高秋收效率和质量,满足各地社会化服务的需要,为玉米适时晚收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

  农田里一排排金黄整齐的玉米正等待收割,隆隆作响的农机越来越多,农民劳碌的身影越来越少……在农安县杨树林乡东白鸰村,“一条龙”式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使这里开启了秋收新模式。村里的42户农民将近百公顷的土地托管给浩淞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覆盖的社会化服务。

  “虽然秋收来得晚,但我们一点也不担心。把土地交给农企,春种秋收更科学、更高效,技术人员每隔几天就会下来作指导,精准把握农时,今年每公顷玉米增产四五千斤。”东白鸰村农民王洪林说。

  精准高效服务秋收,资源共享助农增收。如今,在全市1.15万个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带动下,长春市秋收生产呈现出全过程、全产业链、集约化的服务能力,通过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紧密合作,庞大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让现代化秋收如沐春风。

  按下收获“快捷键”——收割机械装上“智慧大脑”

  金秋时节,农机手悠闲地坐在农机上,不时地回头察看收割情况,机械按照规定路线自行收获,数据信息在屏幕上一览无遗……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美好憧憬,而是发生在农安县合隆镇陈家店村里的真实场景。

  10月19日一早,随着指令发出,一台辅助驾驶收割机轰隆隆驶向陈家店村的农田里。借助北斗导航和智能辅助驾驶系统,收割机沿着田垄匀速推进,不一会儿,机身仓储就显示已经装满,全过程一气呵成,令人大开眼界。

  “加满油、选好地,农机就可以自己干活了!今年秋收,合作社有200公顷农田实现智能收割。”众一农业机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忠国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实现辅助驾驶收割,正是得益于陈家店村“生态无人农场”对智慧农业技术的推广示范。今年的秋收虽然比往年晚了一周,但凭借“云端”系统平台和辅助驾驶等设备间的联动配合,收割效率不减,目前合作社的秋收工作已经完成了80%。

  从“会种地”到“智慧种地”,今年长春市秋收生产的科技底色愈发亮眼,辅助驾驶农机投入秋粮收获一线,无人驾驶收割机的应用进一步提升秋收效率……精彩呈现出数字化助力现代农业的生动实践,“只闻机械声,不见种田人”的场景为今年秋收按下了“快捷键”。

  在公主岭市刘房子街道湾沟村的玉米收割现场,只见数条笔直的平行线延伸至远方,无人驾驶收割机正沿着规划好的路径进行收割,仓满后自动驶向卸粮处。据了解,这样的无人驾驶收割机是公主岭市“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智慧农场通过物联网、北斗等技术,实现粮食生产“无人化”的科技实践。

  “相较于传统的机械化收割,无人驾驶收割机最大的优势是精准化作业。”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陈国双介绍,“使用无人驾驶收割机,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户的田间综合管理水平,提高科学种田的能力。”从传统收割方式到辅助驾驶、无人农场的跨越式变革,新的机械化收割方式,为长春市适时晚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契机。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10/t20231023_8816755.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村政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村政讯网 nczx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