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讯通中心

欢迎访问农村政讯网!
农村政讯网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三农透视> 正文

白城:“盐碱地”崛起“大粮仓”

日期:2023-09-22 作者:佚名 来源:吉林省农业农村厅

  

  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广袤无垠的田野上,好似铺了一层金色的地毯,成熟的稻穗颗粒饱满,迷人的稻香随风散逸,处处都是收获的欢歌。

  近日,记者在吉林省西部采访时发现,随着新型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当地粮食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盐碱地改造的稻田也能种出米质更好的中晚熟品种,助推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稳步迈进。

  镇赉县黑土地保护监测中心主任李宏程一直在推广水稻机插同步侧深施肥技术。“利用这一技术,可以在插秧的同时,在水稻根系附近精准施肥,减少化肥的用量。”李宏程说。

  丽华家庭农场负责人毛印华回忆,2015年,他承包了150公顷盐碱地,要改造成农田。但缺乏技术,水稻产量很低,前3年赔了300多万元。后来,吉林省农科院的专家们为他送来了科技知识和耐盐碱水稻品种。“去年,我这里1公顷能产出8000公斤粮食,赚了60多万元。”毛印华说。

  在镇赉县大屯镇大官村,英台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任志国带着记者来到育秧大棚,棚顶挂着激光辐照补光灯。他介绍,利用激光辐照补光技术可以促进水稻秧苗的根系发育,提升秧苗的成活率。为了贴近新的农业技术,任志国还为吉林省农科院专家提供试验田和繁种田。“有专家们在身边指导种田,心里特别踏实。”任志国说。

  此外,各种新技术也在吉林西部盐碱地上“打擂”。在松原市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红星牧场,阡陌纵横、水渠连通。很难想象,这里是一片盐碱地。负责改造的吉林省沃野生态环境治理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洪德说:“我们利用中国农业大学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改造当年就能打出粮食已经不是梦想。”

  过去,吉林西部盐碱地上由于积温不足,只能种植中早熟水稻品种,米质不好,价格不高。为此,吉林省农科院提出利用大中棚替代小棚,提前扣棚、育苗、插秧,有效解决了水稻产量低的问题,使得盐碱地上种植米质优、产量高的中晚熟水稻品种成为可能。

  “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农业技术的多次升级迭代。盐碱地上也能种出更多米质好、价格高的水稻品种。”吉林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说。

  2023年,吉林省启动“千亿斤粮食”工程,确保到2035年粮食产能跨上千亿斤台阶。

  据测算,近5年,吉林省农科院推广的一系列耐盐碱水稻品种及节本增效轻简化栽培新技术,在吉林西部盐碱地累计应用面积达76.5万公顷,每公顷增产510.8公斤,新增产值10.16亿元。

  


原文链接:http://agri.jl.gov.cn/xwfb/sxyw/202309/t20230921_8803080.html
[免责声明] 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构成商业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本站部分信息由相应民事主体自行提供,该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合法性应由该民事主体负责。农村政讯网 对此不承担任何保证责任。
本网部分转载文章、图片等无法联系到权利人,请相关权利人与本网站联系。
北京中农时代农业技术研究院主办 | 政讯通-全国政务信息一体化办公室 主管。
农村政讯网 nczxwl.org.cn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10-56212746 15311203816 010-56212739 15311203807 010-53387132
监督电话:15010596982,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57028685
第一办公区:北京市西城区砖塔胡同56号西配楼;第二办公区:北京市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6号新闻大厦5层
邮箱:xcgbfz@163.com  客服QQ:3610847436 通联QQ:3504475633